7月20日,我司联合创始人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英福教授及其团队参加了由天津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委联合主办的第十一期(2024年第6期)天开创新沙龙活动。这是一场“成救心生”的活动。目的是打造更加高效完善的社会救援圈,助力提升社会应急能力。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的非预料死亡,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如果不及时干预,将导致生命终止。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如果能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进行抢救,就有较大的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救护车的到场时间不可能无限缩短,中间的“时差”就需要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配备更多AED(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如何集结多方力量?
科技如何赋能胸痛急救?
还有哪些好经验可供参考?
本期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腾讯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腾讯公司安全策略专家胡晗翰,我司联合创始人新加坡卫生部院前急救部门临床主任、新加坡总医院高级顾问王英福教授,全球复苏联盟中国联络员、大湾区医疗科技协会委员专家陈纬国,天津市胸科医院急诊科行政主任,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李春洁等多位专家,围绕“胸痛复苏体系与创新应用”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内容进行了分享交流。
葛均波院士从现阶段“五大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医学创新趋势”入题,分析了当前中国医学创新范式变革的需求,介绍了以“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为代表的“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医学创新实践”,分享了其在推动心血管领域医工融合创新方面的典型案例,展望了未来医产学研融合的医学创新体系。
胡晗翰先生从SSV和社会应急实验室介绍、对心脏骤停的一些认知、国际社会救援的先试案例、实践案例分享、政府支持等角度切入,分享介绍了腾讯社会应急实验室“5分钟社会救援圈”实践。
我司联合创始人王英福教授从临床医生主导的创新、实验室驱动的创新、外部协作等方面阐述了《将创新成果推向临床的三种模式》,为推动医疗领域科技创新,深化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心脏停止跳动后,如果5分钟内无法复苏,便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在心脏骤停时,我们急需降低体温以保护大脑和其他器官。王英福教授分享了新加坡急救系统所用到的“碳冷却服”,通过穿戴冷却服,可以很快让身体温度下降,且每套衣服可重复利用5-6次,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同时,还分享了更多新加坡急救体系的经验。
陈纬国教授分享了在挪度医疗等世界知名医疗产业机构多年从业的经验,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焕新的关系,擘画了心脏骤停全链条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李春洁主任介绍了天津市胸痛救治体系建设情况和未来复苏中心的筹备情况,并从临床、学科、产业发展的维度,介绍了医疗产业创新发展情况。
此外,活动现场还启动了“成救心生·社会救援圈”志愿服务项目,为医疗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助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的深入融合。
这次活动把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高效完善的社会救援圈,助力提升社会应急能力。
文字内容和图片来源:天津广播与天津科协
胸痛专家齐聚“天开第十一创新沙龙活动”--成救心生,携手共建社会救援圈
公司动态
——
促进医学科研创新,打造绿色医疗新生态
版权@ 2024 瀚新智护保留所有权利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23027090号-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地址: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创意孵化楼二层203室
联系邮箱 :info@hansintek.com